Invent

有米传媒:移动广告开启精准营销时代

您现在的位置: 摘星网络_临沂网站建设优化 > 网站制作 > 创业故事 >

  想像一下,刚摇到号的Winnie在回家的路上玩《捕鱼达人》,这时金币用光了。屏幕中间跳出的页面提示她,看这支视频,就有机会得到金币奖励。于是她点开观看,发现这是一个互动汽车广告。借助虚拟重力技术,她体验了一下成为赛车手的感觉。鉴于虚拟体验的感觉不错,她使用摇一摇功能找到了离家最近的4S店,并预约了周末的试驾。没有恼人的广告推送,没有充满说教的文案唠叨,一个消费体验过程就顺利完成。
 
  当手机世界已经发展到人人都可以即刻联网的程度,广告商就像登上了移动的乐队花车,而这些都为这个日益庞大的移动终端带来了新鲜诱人的宣传招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4.64亿。越来越具有人气的移动终端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量的增加,在移动设备平台上展开营销活动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凸显。腾讯搜索营销部总经理王晓峰在一次活动中毫不讳言,在腾讯效果营销平台上,移动端的收入已经超越传统PC,成为腾讯效果营销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
 
  那么,国内移动广告市场规模有多大,市场格局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广告主对这一平台的认知程度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广告主》杂志对有米传媒副总经理叶文胜进行了采访。
 
  广告主:有米传媒涉足移动营销领域多久了?
 
  叶文胜:有米传媒是2010年4月开始创立的,到现在有3年半的时间,我们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家专注于APP的广告平台。在这之前,有一些老牌的广告平台,像飞拓无限等,更多专注于手机网站媒体。我们的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在85后,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目前已经获得亿元人民币的第二轮融资。
 
  广告主:当初创业为什么把目光对准移动营销行业?
 
  叶文胜: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米的初始团队最早在学校里都是从事一些技术开发,主要开发适用于安卓和塞班平台的游戏。开发出来以后,发现这些应用根本就没办法赢利,因为国内用户付费的习惯没有养成。刚好在2009年底,国外有一家广告平台被谷歌以7.5亿美元收购了。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国内,如果一款应用想赢利的话,可能需要通过广告的形式。刚好国内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于是我们就萌生了做移动广告平台的想法。2011年4月1日,有米传媒正式线。那时这个市场还属于蓝海。2010年移动广告公司大概有3-5家,那一年也被称作移动广告元年。2011年是行业集中爆发期,国内已经有50家左右。到今年,已经有100家左右。
 
  广告主:你认为目前移动营销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
 
  叶文胜:一是市场规模还不够大。去年整个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大概是700亿,到今年会突破1千亿。但移动营销去年市场规模只有60几个亿,今年应该会突破100百亿。对比来看,今年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也仅有网络广告的1/10;二是市场格局比较混乱。总共有约1百家公司,平均实力相差不大。国外移动广告基本上是谷歌一家独大,份额占整个市场的60%还多。总体上,移动广告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到达了百亿元的水平。而网络广告到达这个量级差不多花了10年时间。而且,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接触移动营销这样一种新的品牌传播模式。
 
  广告主:有米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广告主对移动广告的接受程度如何?
 
  叶文胜:目前我们的客户还是主要以线上为主,比如电商,游戏,传统品牌广告主所占比例还比较小。电商、游戏也主要是以APP推广需求为主。传统品牌广告主对这种方式的认知度还比较有限,我觉得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本身移动广告在整个市场教育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广告主对这个平台的概念认识有限;二是硬件方面存在一些客观限制。首先是手机屏幕小,广告展示空间有限,另外就是网速跟不上。如果做视频广告,用户可能会担心流量消耗太多,播放流畅度也不够,跟不上新的广告形式的发展。
 
  广告主:如何应对这些由客观条件导致的问题?
 
  叶文胜:我们现在给客户做方案时,都会采取一些技术上的手段有意地规避这些客观条件造成的硬伤。比如采取缓存的方式,在用户通过WIFI区域时先下载完成,当用户再次登陆应用的时候进行展示,避免由于网速问题造成的体验不佳。另外,在广告创意设计上,尽量设计不耗费流量,不受屏幕限制的形式。不过,由于屏幕小,如果是全屏,用户的聚集点更强,因此这反而成了移点广告的优点。因此,一方面我们希望硬件条件、市场环境能够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尝试用一些手段去规避,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