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启示录 保有专注和专心
进军影业无心插柳
1960年代,王中军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1976年初中未毕业他就应征入伍,到保定当侦察兵,五年后复员,进入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任美术设计、摄影记者。1985年,王中军从物资总局辞职,到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任广告部经理。1989年,王中军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199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后,怀揣在美国打工赚到的10万美元回北京创业。
华谊兄弟的名字来源非常偶然。王中军回国后重操广告旧业,与弟弟王中磊承包经营了一家华谊展览广告公司,后来须自己独立注册一个公司,情急之间,就沿用了“华谊”,并加上“兄弟”二字以示区别,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华谊兄弟”的最初起源。
成立之初,华谊兄弟的主要业务是做一本直投广告杂志,收些餐饮广告,合集成类似《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然后邮寄给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三星级以上高级公寓。在此期间,王中军发现中国的银行还都没有统一的标识,而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王中军开始向多家银行推销自己的CI设计方案,并拿下了中国银行全国1.5万个网点的企业形象标准化和信用卡标准化等一系列CI项目。随后不久,王中军又拿下了华夏银行的单子。再后来,中石油、国家电力、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也成为王中军的客户。这使王中军兄弟挖得了事业的第一桶金,并使华谊兄弟广告成为当时的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
“这是太简单的方式,其实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这不是我创新的,而是我学来别人的方式。”王中军后来公开表示。
华谊兄弟从广告业进军影视业,看似偶然,其实也存在某种必然性,因为当时中国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成型的“影视业”,所谓“影视业”,总是与广告公司有说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1997年,王中军的广告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6亿。作为广告公司,必须从电视台购买一定的时段作为广告的播出平台,而单纯购买时段竞争很激烈,成本和难度也较大,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大多数广告公司会走的路——通过投拍影视剧卖给电视台以换取贴片广告。
以此为目的,华谊投拍了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净赚400多万,收益率达到90%以上。同年,尝到甜头的华谊投资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式涉足影视圈。这时候,用王中军的话说,他还没有进军影视业的想法,“作为一个私人广告公司,我们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
在投资英达导演的电视剧《心理诊所》时,王中军兄弟通过英达认识了后来对华谊至关重要的人物——冯小刚。
如果说在拍《鬼子来了》时,华谊还处于影视业的玩票阶段,那么《没完没了》则可称华谊电影事业的开始,通过投资这部电影,华谊全面系统地接触了电影行业。那是1999年,华谊800万投资,换回了3300万的火爆票房,曾有媒体这么形容影片反响:“电影院内是观众由衷发出的没完没了的笑,售票处是观众掏出的没完没了的钞票。”
尽管初期的华谊“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但还是有意无意地在影视业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大多和其广告业的背景有关。比如,华谊是内地最早在电影上加上自己片头的公司,王中军从一开始就对品牌营销特别重视,在所有的电影宣传中,“华谊兄弟”四个字也一直被重点推介;还比如对植入式广告的长期利用,它为华谊兄弟增加了收入来源,也缓解了资金链的压力,起到了融资的效果。
明星资产
华谊兄弟上市时,招股书中的《重大事项提示》第8条有这么一段话:“另外,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如电影业务,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这段重大提示充分体现了“人才”在公司市值里的重大比重,最典型的当然是冯小刚。
在拍摄《没完没了》期间,冯小刚和华谊还只是一般的合作关系,但在2000年《一声叹息》的拍摄过程中,却出现了冯、王牵手的契机。当时,冯小刚拍摄的《一声叹息》与以往的喜剧风格大有不同,引起投资人对影片市场前景的担忧,表示要撤资。这个时候,王中军兄弟勇敢地接下了担子。
王中军信任冯小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他还有经济上的底气,因为华谊在当时市场不太健全、电影票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还有自己独特的盈利手段,就是植入广告。
借由《没完没了》,冯小刚加盟华谊兄弟,王中军许以难以拒绝的合作条件,比如以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支付冯小刚每年正常的行政开支,给他远高于当时市场的片酬。王中军后来称,给冯小刚开的薪水“远远比我每年挣的钱要多得多”。两张纸的合约,一直延续到了《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脱离华谊与张国立自组公司单干,但终究是不能胜任公司运营,最终还是回到华谊旗下。
1960年代,王中军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1976年初中未毕业他就应征入伍,到保定当侦察兵,五年后复员,进入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任美术设计、摄影记者。1985年,王中军从物资总局辞职,到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任广告部经理。1989年,王中军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199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后,怀揣在美国打工赚到的10万美元回北京创业。
华谊兄弟的名字来源非常偶然。王中军回国后重操广告旧业,与弟弟王中磊承包经营了一家华谊展览广告公司,后来须自己独立注册一个公司,情急之间,就沿用了“华谊”,并加上“兄弟”二字以示区别,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华谊兄弟”的最初起源。
成立之初,华谊兄弟的主要业务是做一本直投广告杂志,收些餐饮广告,合集成类似《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然后邮寄给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三星级以上高级公寓。在此期间,王中军发现中国的银行还都没有统一的标识,而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王中军开始向多家银行推销自己的CI设计方案,并拿下了中国银行全国1.5万个网点的企业形象标准化和信用卡标准化等一系列CI项目。随后不久,王中军又拿下了华夏银行的单子。再后来,中石油、国家电力、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也成为王中军的客户。这使王中军兄弟挖得了事业的第一桶金,并使华谊兄弟广告成为当时的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
“这是太简单的方式,其实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这不是我创新的,而是我学来别人的方式。”王中军后来公开表示。
华谊兄弟从广告业进军影视业,看似偶然,其实也存在某种必然性,因为当时中国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成型的“影视业”,所谓“影视业”,总是与广告公司有说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1997年,王中军的广告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6亿。作为广告公司,必须从电视台购买一定的时段作为广告的播出平台,而单纯购买时段竞争很激烈,成本和难度也较大,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大多数广告公司会走的路——通过投拍影视剧卖给电视台以换取贴片广告。
以此为目的,华谊投拍了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净赚400多万,收益率达到90%以上。同年,尝到甜头的华谊投资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式涉足影视圈。这时候,用王中军的话说,他还没有进军影视业的想法,“作为一个私人广告公司,我们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
在投资英达导演的电视剧《心理诊所》时,王中军兄弟通过英达认识了后来对华谊至关重要的人物——冯小刚。
如果说在拍《鬼子来了》时,华谊还处于影视业的玩票阶段,那么《没完没了》则可称华谊电影事业的开始,通过投资这部电影,华谊全面系统地接触了电影行业。那是1999年,华谊800万投资,换回了3300万的火爆票房,曾有媒体这么形容影片反响:“电影院内是观众由衷发出的没完没了的笑,售票处是观众掏出的没完没了的钞票。”
尽管初期的华谊“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但还是有意无意地在影视业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大多和其广告业的背景有关。比如,华谊是内地最早在电影上加上自己片头的公司,王中军从一开始就对品牌营销特别重视,在所有的电影宣传中,“华谊兄弟”四个字也一直被重点推介;还比如对植入式广告的长期利用,它为华谊兄弟增加了收入来源,也缓解了资金链的压力,起到了融资的效果。
明星资产
华谊兄弟上市时,招股书中的《重大事项提示》第8条有这么一段话:“另外,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如电影业务,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这段重大提示充分体现了“人才”在公司市值里的重大比重,最典型的当然是冯小刚。
在拍摄《没完没了》期间,冯小刚和华谊还只是一般的合作关系,但在2000年《一声叹息》的拍摄过程中,却出现了冯、王牵手的契机。当时,冯小刚拍摄的《一声叹息》与以往的喜剧风格大有不同,引起投资人对影片市场前景的担忧,表示要撤资。这个时候,王中军兄弟勇敢地接下了担子。
王中军信任冯小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他还有经济上的底气,因为华谊在当时市场不太健全、电影票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还有自己独特的盈利手段,就是植入广告。
借由《没完没了》,冯小刚加盟华谊兄弟,王中军许以难以拒绝的合作条件,比如以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支付冯小刚每年正常的行政开支,给他远高于当时市场的片酬。王中军后来称,给冯小刚开的薪水“远远比我每年挣的钱要多得多”。两张纸的合约,一直延续到了《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脱离华谊与张国立自组公司单干,但终究是不能胜任公司运营,最终还是回到华谊旗下。
- 实战:新站该如何按阶段目标回应客户
- 10条惊世骇俗的创业箴言
- 实战:淘宝单品项目如何突破?
- 昔日2元如何衍生今日两亿财富
- 只要上路,就会遇上庆典
- 电子商务企业在大众中营销分析
- 实战,社交网络电商营销如何做到精准推送
- 实战:销路火爆价格分段解析
- 90后MM是如何用微信卖衣服的
- 实战:微信运营如何培养顾客?
- 爱奇艺引领“大数据时代的视频营销”
- 净网将倒逼互联网营销革命
- 大学生新奇创业:文化衫让他们月赚40万
- 编读往来 提案为谁而提?
- 分析:无法成为美丽说的微博
- 实战:新手卖家如何做好标题优化?
- 营销案例网易:三大策略破局移动商业化
- 有过痛,才懂得生活
- 人,要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
- 世界杯来袭 视频网站营销大战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