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不靠谱”
【提要】各种励志学、成功学的名言警句充斥网络和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这种鸡汤、补药往往一语中的,让你觉得他们说中了你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想做又做不到的原因。听起来相当给力!但事实上,这些励志学到底给你自己带来了怎样实质性的变化和进步呢?
关键词:励志、盲从、思考
很多时候,评价一本书好坏的标准是很模糊的,但是认定《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以下简称《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是本好书且十分简单:标题为“励志心理学到底错在哪儿了”的前言,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现在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城,甚至微博、微信中浮游着的各种知识碎片,都被各种名言警局充斥着。“励志”的心灵鸡汤就像早餐中的牛奶,没多少人爱喝却又天天喝,只是因为“据说”有营养。这些汁浓味厚心灵大补的“励志”观点理论,往往在告诉你一个价值观、一个或高大上或淡清爽的标准的同时,还要你接受之所以你尚未达到这样的标准或境界,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的惨痛事实。“他们已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却没有给我们时间去思忖产生的后果,也没有给我们时间来判断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他们指引的方向”。所以,当看到《不靠谱》的作者在前言中说,“谨借此书,我央求各位放慢脚步,停上一停,梳理清楚,拨开已深扎心底、潜伏在现代人心中的虚妄与迷思”,仿佛可以长舒一口气的感觉,让思考而不是盲从得以占据你的头脑。
作者说与星座相比,心理呓语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大大地缺乏复杂的以及灵活的分类方法”,似乎不二维化归类定性就无法思考——这是多么恶毒的“毒舌”才能说出的至理名言啊!因为“励志心理学”始终自诩为科学。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的作者一共罗列了“励志心理学”的23种“不靠谱”并将他们称为“迷思”。为了让无暇详细阅读的朋友,也能够对《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的思路与观点有所了解,不拒赘述将这些迷思抄录如下:一、我的问题出在缺乏自信;二、释放你的情绪;三、情商真的管用;四、让目标为成功加油;五、没有人能影响到你;六、积极思维造就成功;七、我们需要谈一谈了;八、包治百病的认知行为疗法;九、执着于主见永不过分;十、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十一、拥抱内心的孩子;十二、只要想学,你就能学会;十三、做事要井然有序;十四、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十五、你是宇宙的主宰;十六、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十七、都是父母惹的祸;十八、为自己疗伤;十九、生命由你把握;二十、幸福就是取与舍;二十一、发现真正的自我;二十二、让每一秒钟都有价值;二十三、要追求快乐人生!其中的几个,确实在第一时间就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所以根本没有按照顺序,而是跟着兴趣走,择优阅读。
首先选择的是“迷失十三”!难道“做事要井然有序”也不对吗?这对于从小就被要求玩完后的玩具要收回并摆放整齐的我们而言,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更何况,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奉为圭臬的多为职场上、企业中的成功人士!《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说这恰是“励志心理学”的“迷思”所在:过分强调了“优越的生活应该是平稳的、高效的,要对自己和周遭的一切保持持续可控”,忽视了“过分强调秩序井然反而会扼杀人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大多拥有发散思维。通过一系列肆意的联想,这些人的思维相当活跃,自由而流畅”。这对我们以往对“秩序”的看法虽然不是什么颠覆,却是十分必要的补充!
另外,《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还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信:我们天生的本能可以帮助我们从周围嘈杂的环境中筛选掉不相干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反而有可能使我们对手头从事的工作更加注意力集中。难怪小时候特别喜欢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写作业,到现在也是酷爱边吃零食边读书!听收音机与吃零食,让写作业、读书这些有可能“枯燥、乏味”的动作变得有趣,也更有人情味。
那些过度中规中矩的人,往往不如那些个性不羁的“性情中人”讨人喜欢,恐怕也是一样的道理吧。过度的理性会让生活索然无味,应该让自己“拥有一点儿富有创意的杂乱在周围”!
紧接着看的迷思二十二,“让每一秒钟都有价值”是个想着就挺累的“励志理论”。如果《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能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在春日暖阳中将大把时光“虚度”,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励志理论”在时间管理上没少下功夫,古今中外惜时如金的名言警句铺天盖地,从“少壮不努力”到“寸金难买寸光阴”,让人觉得对时间的管理是人生第一大准则,所有的失败都源自时间浪费,所有浪费时间的行为都是可耻的行为。在这些“励志理论”教导下,“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时间管理个人工程。它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塞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我们成为充实的、幸福的人”。但是,现实的真实情况却相反,“我们变成了一个个转来转去的疯子,剩给我们的往往只是筋疲力尽”。看看那些被各种补习班将日程排满的孩子,看看那些每周超时工作、年假从来不休、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在身心各方面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包括高度紧张、抑郁、敏感,肌肉骨骼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成为真正的亚健康人群。
其实《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所说的道理我们都明白,“玩耍,并不仅仅对年轻人的脑袋有好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玩游戏。游戏于我们,就像吃饭和睡觉,是天然的需求。假设我们不能经常地去满足我们好玩的天性,去休息娱乐,我们最终会钻进一种恶性循环,紧密的工作和完全的崩溃将会交替出现”。所以《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给了我们很靠谱的建议:或者忙里偷闲打一把游戏,或者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到太阳底下散散步,或者约上三两个好友来一次轻松惬意的远足,“玩耍甚至是懒散,并非与成功和高效水火不容”。
而《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对于“迷思三,情商真的管用”的分析,则让人想起“1%的灵感+99%的努力=成功”这个公式对于人们的误导:似乎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但是,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那1%的灵感,99%的努力都是徒劳。
这样通读下来,《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最大的价值,是指出了“励志心理学”的真正“迷思”在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以及极端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不仅是“励志”的误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泥沼。《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顺着《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的思路补充一句:质疑不是怀疑论,而是持续不断的观察、思考、修正。
总之,劝人思考而非盲从的书,就是好书;如果这种劝说又是轻松愉快而非严词说教,就是可读性很强的好书,拿来一读总会有收获。
特别要说一下,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这本书的末尾,共有39页篇幅用来呈现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这在相信自己所说都是“独家秘笈”的心灵鸡汤图书中是不会看到的。
【 延伸阅读 】
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
在寻找灯泡灯丝原型的时候,托马斯·爱迪生面对质问时的辩白,我十分喜欢。寻找灯泡灯丝,已经被证明是个费钱、吃力不讨好的事。爱迪生说,“我还没有失败,只是在寻找了10000次后还没有成功。”这位发明家的勇气,你能不佩服吗?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的发明者,大概会特别赞赏爱迪生的做派。特别是,他的成功似乎就印证了神经语言程序学崇拜的座右铭:“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但是,如果不变得人鬼都不分,我们能真的遵循这条准则吗?
我们当然要从自己的失败当中汲取教训。但是我却很不满意一点,即我们潜意识里根本不愿意承认有失败这一回事。这种貌似有点大无畏的自信,会让我们看起来比失败还要可笑。我们为什么不能时不时地失败一两次呢?失败与成功就是人生的抑扬顿挫,是生命的节奏和韵律,难道它们不都是人生大文章的自然标点吗?
有时候,你需要一次失败作为句号,作为休止的信号,告诉你一段时期的活动要停下来了;然后再把你推向另一个新的方向,等待你去探索。沃尔特·迪士尼(Walt Disney)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如果他没失败(多么讽刺,他失败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没有好思路”),如果他没有在接连下来的生意中大败特败,世界上大概就永远没有米老鼠了。如果艾萨克·牛顿没有把家庭农场经营得一团糟,他舅父就永远不会把他送到剑桥大学,也就不会在剑桥大学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知名学者了。
如若你还是坚持认为这些先驱者早期经验的“反馈”信息是“你在这方面一文不值,放弃吧,做点完全不同的事吧”,我可以同意你的观点,但关键是迪士尼和牛顿又何从得到“反馈”呢?毕竟这些失败的真正主人是他们呀!并且,我是在说真的失败:那种一败涂地的失败,而不是神经语言程序学所说的净化了的失败精简版,比如,那种“不算失败的失败”。
就像命中注定一样,失败唐突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J. K. 罗琳(J. K. Rowling)在2008年哈佛学位授予仪式上,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作家十分坦诚地说她的天资其实也马马虎虎,专注于写作,是因为她失去了其他的所有东西。她婚姻失败,父母不爱她,她的积蓄几乎很难保持在贫困线以上。就这样,她失去了一切,她只好依靠原本已经舍弃的一样东西,写作。这才发现,她不仅专注,而且感觉极好。她写道:“失败,就是剥离掉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欺骗自己是另外的一个自己,我开始集中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与我关系重大的工作身上。”
失败是有益的,是必要的,而且失败只是失败。失败并不像神经语言程序学所教导的那样,是通往终极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不是谁。失败之于我们,正如成功之于我们。失败于灵魂之善,往往比成功更甚。成功只会让我们自我膨胀,在赢得一个新的奖励后原地踏步。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失败,告诉我们弱点,将自负从身上击碎并带走。除了失败,还有什么能戳穿我们自欺欺人的泡影,削弱我们的欲望,阻止我们主宰世界的图谋呢?
有时候,失败勒住了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中庸行事,这不见得就是一个悲剧。况且还有未可知的益处:那些宏伟的勾画消失了,就会出现新的蓝图。它不会让我们精疲力竭后才发现与自己的抱负相差甚远。我们可以有时间品味琢磨,去关注我们正在做的事,去享受更为简单的快乐。不断地追逐初露端倪的灼灼目标,我们很难平静。然而,这都值得。
天生畏惧失败,其实是隐藏的自负。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心理呓语影响了我们,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可以,理所应当能满足任何的欲望。如果我们允许失败,那么失败就会教会我们谦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并不认为这就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一众人等所认为的那种“反馈”。
自恋情结和流行的成功概念之间有着共通之处。贾森·弗莱德(Jason Fried)在他最近的一个言论里巧妙地将之公之于众。弗莱德是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网络应用公司37Signals的合伙创始人。他说,籍籍无名是件好事,因为私底下的失败可以削弱很大部分的恐惧。他的话是说,我们对于失败的恐惧其实是害怕在大家面前露丑,害怕别人看扁我们,最终我们也会看扁自己。我们是不是要克服一下这个问题呢?
尽管看起来神经语言程序学的格言为我们提供的是一艘救生艇,其实否定失败最终就是否定我们自己。当我们身临失败时就会意识到,我们原本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和目标达不到了,我们感兴趣的标准和目的达不到了,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标准和目标也达不到了。一旦我们为自己设定了成功的尺度,那么拒绝承认失败就等同于否定自己的现实情况。我们为自己认真地编织了所谓没有意义的价值和希望之网,当我们将之一扫而光的时候,我们也将自己毁灭。有时候,我们需要接受梦想的覆灭,为之哀鸣,而不仅仅是随意地蒙混过关。神经语言程序学的重建将我们抛入鳏夫的角色,以立即与另一位年轻女人重建秦晋之好的方式拒绝接受丧偶之痛,而不愿暂缓停留以告慰苦妻的亡灵。
当我们将所作所为降格,包括我们最大的错误和罪过,使之降格为只是“反馈”,我们也就在冒险逃脱所有有价值的道德责任。我们磐石般地将自己置于中心,从世界扑面而来的数据都变成了是为了自己达成目标服务的工具。神经语言程序学将生命自我描述为一个回环圈,他人对自己始终无关紧要。他们只不过是一部分数据流。
关键词:励志、盲从、思考
很多时候,评价一本书好坏的标准是很模糊的,但是认定《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以下简称《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是本好书且十分简单:标题为“励志心理学到底错在哪儿了”的前言,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现在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城,甚至微博、微信中浮游着的各种知识碎片,都被各种名言警局充斥着。“励志”的心灵鸡汤就像早餐中的牛奶,没多少人爱喝却又天天喝,只是因为“据说”有营养。这些汁浓味厚心灵大补的“励志”观点理论,往往在告诉你一个价值观、一个或高大上或淡清爽的标准的同时,还要你接受之所以你尚未达到这样的标准或境界,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的惨痛事实。“他们已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却没有给我们时间去思忖产生的后果,也没有给我们时间来判断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他们指引的方向”。所以,当看到《不靠谱》的作者在前言中说,“谨借此书,我央求各位放慢脚步,停上一停,梳理清楚,拨开已深扎心底、潜伏在现代人心中的虚妄与迷思”,仿佛可以长舒一口气的感觉,让思考而不是盲从得以占据你的头脑。
作者说与星座相比,心理呓语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大大地缺乏复杂的以及灵活的分类方法”,似乎不二维化归类定性就无法思考——这是多么恶毒的“毒舌”才能说出的至理名言啊!因为“励志心理学”始终自诩为科学。
《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的作者一共罗列了“励志心理学”的23种“不靠谱”并将他们称为“迷思”。为了让无暇详细阅读的朋友,也能够对《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的思路与观点有所了解,不拒赘述将这些迷思抄录如下:一、我的问题出在缺乏自信;二、释放你的情绪;三、情商真的管用;四、让目标为成功加油;五、没有人能影响到你;六、积极思维造就成功;七、我们需要谈一谈了;八、包治百病的认知行为疗法;九、执着于主见永不过分;十、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十一、拥抱内心的孩子;十二、只要想学,你就能学会;十三、做事要井然有序;十四、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十五、你是宇宙的主宰;十六、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十七、都是父母惹的祸;十八、为自己疗伤;十九、生命由你把握;二十、幸福就是取与舍;二十一、发现真正的自我;二十二、让每一秒钟都有价值;二十三、要追求快乐人生!其中的几个,确实在第一时间就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所以根本没有按照顺序,而是跟着兴趣走,择优阅读。
首先选择的是“迷失十三”!难道“做事要井然有序”也不对吗?这对于从小就被要求玩完后的玩具要收回并摆放整齐的我们而言,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更何况,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奉为圭臬的多为职场上、企业中的成功人士!《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说这恰是“励志心理学”的“迷思”所在:过分强调了“优越的生活应该是平稳的、高效的,要对自己和周遭的一切保持持续可控”,忽视了“过分强调秩序井然反而会扼杀人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大多拥有发散思维。通过一系列肆意的联想,这些人的思维相当活跃,自由而流畅”。这对我们以往对“秩序”的看法虽然不是什么颠覆,却是十分必要的补充!
另外,《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还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信:我们天生的本能可以帮助我们从周围嘈杂的环境中筛选掉不相干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反而有可能使我们对手头从事的工作更加注意力集中。难怪小时候特别喜欢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写作业,到现在也是酷爱边吃零食边读书!听收音机与吃零食,让写作业、读书这些有可能“枯燥、乏味”的动作变得有趣,也更有人情味。
那些过度中规中矩的人,往往不如那些个性不羁的“性情中人”讨人喜欢,恐怕也是一样的道理吧。过度的理性会让生活索然无味,应该让自己“拥有一点儿富有创意的杂乱在周围”!
紧接着看的迷思二十二,“让每一秒钟都有价值”是个想着就挺累的“励志理论”。如果《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能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在春日暖阳中将大把时光“虚度”,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励志理论”在时间管理上没少下功夫,古今中外惜时如金的名言警句铺天盖地,从“少壮不努力”到“寸金难买寸光阴”,让人觉得对时间的管理是人生第一大准则,所有的失败都源自时间浪费,所有浪费时间的行为都是可耻的行为。在这些“励志理论”教导下,“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时间管理个人工程。它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塞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我们成为充实的、幸福的人”。但是,现实的真实情况却相反,“我们变成了一个个转来转去的疯子,剩给我们的往往只是筋疲力尽”。看看那些被各种补习班将日程排满的孩子,看看那些每周超时工作、年假从来不休、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在身心各方面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包括高度紧张、抑郁、敏感,肌肉骨骼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成为真正的亚健康人群。
其实《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所说的道理我们都明白,“玩耍,并不仅仅对年轻人的脑袋有好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玩游戏。游戏于我们,就像吃饭和睡觉,是天然的需求。假设我们不能经常地去满足我们好玩的天性,去休息娱乐,我们最终会钻进一种恶性循环,紧密的工作和完全的崩溃将会交替出现”。所以《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给了我们很靠谱的建议:或者忙里偷闲打一把游戏,或者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到太阳底下散散步,或者约上三两个好友来一次轻松惬意的远足,“玩耍甚至是懒散,并非与成功和高效水火不容”。
而《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对于“迷思三,情商真的管用”的分析,则让人想起“1%的灵感+99%的努力=成功”这个公式对于人们的误导:似乎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但是,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那1%的灵感,99%的努力都是徒劳。
这样通读下来,《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最大的价值,是指出了“励志心理学”的真正“迷思”在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以及极端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不仅是“励志”的误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泥沼。《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顺着《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的思路补充一句:质疑不是怀疑论,而是持续不断的观察、思考、修正。
总之,劝人思考而非盲从的书,就是好书;如果这种劝说又是轻松愉快而非严词说教,就是可读性很强的好书,拿来一读总会有收获。
特别要说一下,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这本书的末尾,共有39页篇幅用来呈现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这在相信自己所说都是“独家秘笈”的心灵鸡汤图书中是不会看到的。
【 延伸阅读 】
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
在寻找灯泡灯丝原型的时候,托马斯·爱迪生面对质问时的辩白,我十分喜欢。寻找灯泡灯丝,已经被证明是个费钱、吃力不讨好的事。爱迪生说,“我还没有失败,只是在寻找了10000次后还没有成功。”这位发明家的勇气,你能不佩服吗?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的发明者,大概会特别赞赏爱迪生的做派。特别是,他的成功似乎就印证了神经语言程序学崇拜的座右铭:“没有绝对的失败,只有成功的反馈。”但是,如果不变得人鬼都不分,我们能真的遵循这条准则吗?
我们当然要从自己的失败当中汲取教训。但是我却很不满意一点,即我们潜意识里根本不愿意承认有失败这一回事。这种貌似有点大无畏的自信,会让我们看起来比失败还要可笑。我们为什么不能时不时地失败一两次呢?失败与成功就是人生的抑扬顿挫,是生命的节奏和韵律,难道它们不都是人生大文章的自然标点吗?
有时候,你需要一次失败作为句号,作为休止的信号,告诉你一段时期的活动要停下来了;然后再把你推向另一个新的方向,等待你去探索。沃尔特·迪士尼(Walt Disney)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如果他没失败(多么讽刺,他失败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没有好思路”),如果他没有在接连下来的生意中大败特败,世界上大概就永远没有米老鼠了。如果艾萨克·牛顿没有把家庭农场经营得一团糟,他舅父就永远不会把他送到剑桥大学,也就不会在剑桥大学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知名学者了。
如若你还是坚持认为这些先驱者早期经验的“反馈”信息是“你在这方面一文不值,放弃吧,做点完全不同的事吧”,我可以同意你的观点,但关键是迪士尼和牛顿又何从得到“反馈”呢?毕竟这些失败的真正主人是他们呀!并且,我是在说真的失败:那种一败涂地的失败,而不是神经语言程序学所说的净化了的失败精简版,比如,那种“不算失败的失败”。
就像命中注定一样,失败唐突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J. K. 罗琳(J. K. Rowling)在2008年哈佛学位授予仪式上,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作家十分坦诚地说她的天资其实也马马虎虎,专注于写作,是因为她失去了其他的所有东西。她婚姻失败,父母不爱她,她的积蓄几乎很难保持在贫困线以上。就这样,她失去了一切,她只好依靠原本已经舍弃的一样东西,写作。这才发现,她不仅专注,而且感觉极好。她写道:“失败,就是剥离掉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欺骗自己是另外的一个自己,我开始集中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与我关系重大的工作身上。”
失败是有益的,是必要的,而且失败只是失败。失败并不像神经语言程序学所教导的那样,是通往终极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不是谁。失败之于我们,正如成功之于我们。失败于灵魂之善,往往比成功更甚。成功只会让我们自我膨胀,在赢得一个新的奖励后原地踏步。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失败,告诉我们弱点,将自负从身上击碎并带走。除了失败,还有什么能戳穿我们自欺欺人的泡影,削弱我们的欲望,阻止我们主宰世界的图谋呢?
有时候,失败勒住了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中庸行事,这不见得就是一个悲剧。况且还有未可知的益处:那些宏伟的勾画消失了,就会出现新的蓝图。它不会让我们精疲力竭后才发现与自己的抱负相差甚远。我们可以有时间品味琢磨,去关注我们正在做的事,去享受更为简单的快乐。不断地追逐初露端倪的灼灼目标,我们很难平静。然而,这都值得。
天生畏惧失败,其实是隐藏的自负。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心理呓语影响了我们,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可以,理所应当能满足任何的欲望。如果我们允许失败,那么失败就会教会我们谦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并不认为这就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一众人等所认为的那种“反馈”。
自恋情结和流行的成功概念之间有着共通之处。贾森·弗莱德(Jason Fried)在他最近的一个言论里巧妙地将之公之于众。弗莱德是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网络应用公司37Signals的合伙创始人。他说,籍籍无名是件好事,因为私底下的失败可以削弱很大部分的恐惧。他的话是说,我们对于失败的恐惧其实是害怕在大家面前露丑,害怕别人看扁我们,最终我们也会看扁自己。我们是不是要克服一下这个问题呢?
尽管看起来神经语言程序学的格言为我们提供的是一艘救生艇,其实否定失败最终就是否定我们自己。当我们身临失败时就会意识到,我们原本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和目标达不到了,我们感兴趣的标准和目的达不到了,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标准和目标也达不到了。一旦我们为自己设定了成功的尺度,那么拒绝承认失败就等同于否定自己的现实情况。我们为自己认真地编织了所谓没有意义的价值和希望之网,当我们将之一扫而光的时候,我们也将自己毁灭。有时候,我们需要接受梦想的覆灭,为之哀鸣,而不仅仅是随意地蒙混过关。神经语言程序学的重建将我们抛入鳏夫的角色,以立即与另一位年轻女人重建秦晋之好的方式拒绝接受丧偶之痛,而不愿暂缓停留以告慰苦妻的亡灵。
当我们将所作所为降格,包括我们最大的错误和罪过,使之降格为只是“反馈”,我们也就在冒险逃脱所有有价值的道德责任。我们磐石般地将自己置于中心,从世界扑面而来的数据都变成了是为了自己达成目标服务的工具。神经语言程序学将生命自我描述为一个回环圈,他人对自己始终无关紧要。他们只不过是一部分数据流。
- 90后MM是如何用微信卖衣服的
- 实战:微信运营如何培养顾客?
- 实战:新站该如何按阶段目标回应客户
- 有过痛,才懂得生活
- 分析:无法成为美丽说的微博
- 营销案例网易:三大策略破局移动商业化
- 实战:新手卖家如何做好标题优化?
- 实战:销路火爆价格分段解析
- 编读往来 提案为谁而提?
- 净网将倒逼互联网营销革命
- 实战:淘宝单品项目如何突破?
- 只要上路,就会遇上庆典
- 大学生新奇创业:文化衫让他们月赚40万
- 实战,社交网络电商营销如何做到精准推送
- 人,要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
- 昔日2元如何衍生今日两亿财富
- 10条惊世骇俗的创业箴言
- 电子商务企业在大众中营销分析
- 爱奇艺引领“大数据时代的视频营销”
- 世界杯来袭 视频网站营销大战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