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nt

浅谈数字阅读如何找到盈利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 摘星网络_临沂网站建设优化 > 网站优化 > 谷歌优化 >

核心提示: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1年,仅手机阅读人群,就达到了2.6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电子购物人群和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群体。

  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1年,仅手机阅读人群,就达到了2.6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电子购物人群和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群体。而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一份报道显示,中国将在2015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阅读器市场。

  另一方面,行业内的争夺也正变得空前的激烈。京东和当当相继宣布上线电子书频道,两家合计电子书品种已经超过20万种;汉王书城和云中书城也已经在行业中耕耘许久;豆瓣推出自出版计划;淘宝推出淘花。

  在各企业气势宏大的平台竞争背后,小公司是否还有机会?在同质化竞争也加剧的背后,小规模的电子书企业开始在红海中崭露头角。在他们眼中,电子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格式转换,而是一项工艺,一种思考。他们让“读者舒服读书”的理念,精益求精的生产具备最佳阅读体验的电子读物,在字号和行距中寻找着新的“蓝海”。

  于是,思考一个问题:好的阅读体验能否转化为利润模式?坏的阅读体验又是否真的不能带来利润?

  “直觉、简洁、不庸俗、不山寨,能够消灭自己,让用户安心去做想做的事。”“错字、排版马虎、阅读介面有烦人的广告条。”这是字节社创始人李如一对好和坏的解释。

  但在运营层面,制作的精益化,却也带来成本的增加,小公司“包袱”不小,盈利模式也尚不清晰。但也有创业者和投资人拿苹果和乔布斯的成功说事。他们坚定认为自己会等到“英雄时刻”的到来。(注:“英雄时刻”是在设计领域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它代指一个产品在某个特性上给用户留下强烈的认同和热爱,进而让用户对品牌产生强烈加分。任何成功的品牌必须拥有英雄时刻,就和三星手机与苹果电脑一样,或许只是人们实用产品功能的一小部分,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产品甚至是一个品牌的价值和个性。

  内容的方向当然会很自然地出现分化,原来是比较大众的出版,现在可能有细分领域,所以你会关注到果壳或者类似豆瓣这样的公司。专业领域的阅读就是基于数据库专业文献、科技文献、资料文献、大学图书馆等,我觉得中国从来就没有特别的发达,最主要的是直接对数据库的营销。

  梁公军:快消时代里,什么样的资讯产品会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一,准:有用的才给我,不相干的别烦我;第二,快:第一时间就获知更新,比如一本书的最新章节、一个事件的最新新闻;第三,柔性:合适的信息自己送上门来,让信息来找我。以此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即兴的、短暂的、随意的信息消费需要。

  这对资讯产品团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么海量数据挖掘、精准推荐技术极强,要么精选编辑能力及社区运营能力极强,要么用户体验设计能力极强。

  《21世纪》:数字阅读的增长点会出现在哪些领域?

  周炜:我们有一个认识,在无线互联网时代,渠道比内容更重要,信息如何到达用户值得继续探索。比如投资鲜果,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无线互联网用户获得有价值内容的通道,不单是阅读一种。

  核心竞争力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有没有足够大的覆盖量、用户储备;第二是用户体验的舒适程度,比拼谁更了解用户;第三是用户的粘性,要看用户在你的云端有没有积累足够的资源,此外,社交也是黏住用户的重要手段,你对产品可以和朋友保持分享,这种关系维持下去,让你不愿放弃。

  王煜全:社会化阅读是有机会的。简单地根据一个人以前的阅读行为做推算是不够好的,要依托社交网络来做。

  阅读其实和新媒体的很多东西相似,内容的产生相对会容易很多,这样就对内容的制作者带来要求,以前你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就可以出名,相当于当初你是短跑选手,现在必须是长跑选手,你得持续不断地写出好东西来,才会有价值,对内容提供者来讲实际上是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平台的突破,以前在传统媒体中,编辑部、出版社是最关键的,但实际上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个性化整合的机会,比如说像薛蛮子做的《蛮子文摘》,内容不是他的,但是他是一个很好的整合者,未来整合者的角色也会涌现出来。

  我们说会有一个新的媒体平台的出现,媒体平台的核心是说有非常好的整合者,然后把最好的内容集成起来,整合者的要素就是他是能够长期提供好的内容,而且形成自己的风格。未来媒体业者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报社就未必了。

  至于市场切入的时机,首先需要背后的团队为社会化阅读提供算法;其次任何一个新东西起来它有一个周期,微博刚刚起来,社会化阅读的重点一定都在微博上,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对微博的阅读方式不满了,开始期望更高质量的阅读方式,而现在的阅读平台没有太出彩的,宁可等这一波小的泡沫过去以后再进入。

  龙宇:我觉得未来的增长点可能还会在更加多的互动和定制上面。高度提升的客户体验,也使得大家愿意为此付费。中国早期互联网上基本都是用广告支撑的模式,但是在移动方面的一些打包服务是有收费可能性的,这上面的产品设计思路会有所不同。

  互动这块,我觉得也不用夸张社会化阅读的高深,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现在我觉得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海量信息,以前是信息很少,所以独家新闻非常热,但是现在这些信息都在那里,关键是怎么样被再次传播。现代读者很大的一个困扰是,没有跟它自己高度相关的信息,可能对你来讲是高质量的、特别有趣的话题,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则是垃圾。

  社会化无非是说跟它相关的逻辑关系、跟它相类似的、气味相投的人群,帮他做了前期的筛选和编辑,这以前是通过黄页式的导入,由少量掌握着媒体话语权的精英或者专业的编辑来做这件事情,现在可能是通过他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垂直门户来做出的导入,真正了解他的个人社会网络,帮他做了信息的再次整理、传播和编辑。社交化时代信息的编辑和整理,是由很多的好友关系来建立的。这非常有效率,而不是跳过信息的海洋,自以为自由,但上岸的时候发现一无所获。

  到今天为止,我潜下心来,还是很顽固地会读这些纸质媒体,我说的纸质媒体其实是指传统媒体,我可能也会在pad上面读,但是我喜欢这种经过挖掘、整理、沉淀、集成的信息,三个小时会给我非常大的信息量。

  《21世纪》: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如何应对大公司的挑战?

  周炜:对于大公司的威胁,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KPCB希望给鲜果这样的企业以成长空间,先不考虑盈利模式,让它慢慢做起来。

  对于国外的竞争,有两点看法,其一,竞争是必然的、不可避免。其二,国内互联网的用户体验还是比较特别,一些本土企业的积累和用户的理解不亚于国外公司。当然,现在无线互联网让国外公司在中国成功愈发的容易,但他们还是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摸索。KPCB投资过Google、Evernote等企业,作为VC方,也希望促成它们与鲜果等国内企业的合作空间。

  王煜全:大公司的围剿没法面对。没太多技术含量的东西本来就不该是创业者做的,创业者不能拿AK47跟人家打,必须有制导武器。一个简单的阅读平台不构成制导武器,除非你有很强的社会化计算能力。一方面所谓给你推荐什么东西,是通过算法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推荐谁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算法来决定,比如说你对任何一个门类有需求,你喜欢体育,那我会从微博的体育用户当中,筛选出在体育领域最权威的人,他摘的文章我推荐给你,实际上双方都是用算法来做到最优的针对性提供,这样才会有未来。

  龙宇:其实国内一些公司的模式在欧美市场上是没有先例的。比如我们对豆瓣,并不作为简单的投资,而是希望能把豆瓣的模式、思路、更具体到它的技术水准、操作形态,完全都推广和结合在我们欧洲的资产上,能够给这个产业带来一些变革性的创新。

  只有拥有海量资源的人愿意开始主动的转型,以开放的姿态来接受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才能去定义市场。我们很愿意跟豆瓣成为一个合资企业,在欧洲用中国的技术,来颠覆欧洲的媒体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