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魅力:启蒙全民理财
都说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原有的金融业态,给传统金融带来了概念上的冲击,也部分分流了银行系统的零散资金,迫使银行开始慢慢学习、接受,并从战略和组织架构上解构互联网思维对金融业务的新改造。的确,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渠道的新方式,为传统金融连接客户的渠道提供了多元化的窗口。如果把金融业与客户的连接看成是一扇门的话,互联网金融等于是打开了另一扇门,可以为“意识觉醒”的投资者带来效率、便捷程度相对更高的服务。
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说,除了这种压制的冲击之外,银行是否就缺乏这种互联网式的创新能力呢,非也。银行也一直在朝着业务互联网化的方向发展,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线上的业务普及等,一些大行的柜面业务也已经很大程度被电子业务所替代,高的已经达到80%以上。按理说,银行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啊,没必要担心外部的互联网公司和平台把原来属于传统金融的产品“打个包”再卖给消费者,而且这种效果还很好。
但事实上,银行却在在线理财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比如现在逢人必说的余额宝,4900万客户,2500亿的规模,足可以笑傲天下。余额宝的核心功能并非完全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而是渠道的创新,在于给全民上了一堂很好的理财课。或者说,把概念放大一点讲,互联网金融成功了,即便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除了模式上的成功外,还有一点是功不可没的,那就是带来了一场全民理财的意识启蒙。这种启蒙,不亚于一场思想运动,想想,一个互联网平台在短短半年内就能培育出4900万客户,积小河以成江海,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基金。这如果不是带来了一场意识上的转变和社会化的传播,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对传统金融之逆袭的。银行缺少的也就是这种全民理财的决心和魄力。
理财意识的启蒙,或许是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理财市场所带来的最大贡献。正如投资者以后不仅仅是选择稳健、安全的资金存放渠道,对资金回报和理财的考虑程度会慢慢加大,直至彻底放下对银行活期定期存款的期望,在整体公平、多元化的资金投向渠道中选择适合自己投资倾向和风险的体系外理财渠道。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对互联网金融是福音,对传统金融则是一种倒逼转型的压力。即便利率市场化不来,银行也必然会在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下逐步抬高资金成本,及时不抬高,客户的钱都到互联网金融了,就很有可能变成银行向互联网金融融资了,彻底变成了资金的后台运作方。
银行推理财,为融资不为理财意识
或者有人要说了,银行也有理财啊,但和目前市场上各种在线理财相比,银行的理财都显得不那么亲民,动机也不那么纯正。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开发理财业务,一是为了满足自有集团客户的体外融资需要(在银行授信额度已满或者达不到银行融资要求的情况下,由信托或者券商等资管方来设立具体的资产池项目,然后由银行代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少量满足投资者较高回报的投资需求。注意,只是少量,毕竟大多数人还不能做到银行的5万元或者更高门槛的投资起点要求。可以看出,即便是银行的理财,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银行业务的需要,取悦于大客户,而不是为了真正满足全民的理财需求。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理论上来说,银行在这之前有大把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客户战略,在做好大客户生意的同时,尽量为小众客户带来更多收益。但是很可惜,在存贷利差的保护下,银行失去了服务好零散小额客户的动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一种帕累托次优的选择。在这种融资成本与收益被政策圈定的情况下,银行可以稳定收益,而理财产品也只能是服务于这种固定的业务模式,带不来更多的正面效果,也发挥不了互联网在线理财的理财启蒙作用。
互联网理财意识:收益简单、通俗易懂
目前的各种宝,BAT的在线理财,基本都是衔接基金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所谓的货币市场,就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存单以及部分债券等,收益相对稳定,随着当时资金市场的松紧程度而波动。简单点说,在线理财从客户融过来的钱,大多数还是投资于银行的存款,只不过银行愿意给出更高的资金成本,这也就有了余额宝年收益率最高时有7%左右的原因,彼时上海shibor拆借利率也早已达到或者超过这一水平,所以没必要太过惊讶。
互联网理财的作用就是通过积少成多,汇小流以成江海,然后合力产生拳头般的力量,并由专业的平台代表来和银行等融资方进行对等的谈判。本质上是利用了资金的运作逻辑,规模越大,议价能力更强,同时满足了小众投资者的理财需要。虽然过程复杂,平台方和融资方之间的系统对接,资金匹配都事先通过流程设计确定,并满足资金兑现的最大峰值;但在面对理财者的C端,过程是简单的,收益是明显的,赎回也是十分轻松的。也许这种收益简单,通俗易懂也正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理财不再成为一种专业,不再是懂行者的专利,而是普通大众的共同需求,互联网把这个门槛降低了,把这个渠道磨平了。如果再用传统金融的客户分类方法,按照资产和规模的大小来划分三六九等,按照客户的知识水平来供给产品,那么客户的体验就永远不能做到真正的全民。在互联网上,没有所谓的客户等级,没有资金规模大小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均沾的投资收益权和一视同仁的服务。互联网取代了人的主观,用客观的数据集成和批量化运作来实现了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合理嫁接。
理财启蒙,对传统金融的积极意义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全民理财意识,给银行带来了某些烦恼,但就银行业整体的效率提升是有某些积极意义的。最简单地说,银行获取资金的通道发生了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必然要面临资金成本的上升,互联网理财不过是提前给他们打打预防针。就银行眼前140万亿的资产来说,确实没必要太过担心互联网金融的所谓“致命”威胁,毕竟眼前的威胁只是某些渠道上的,没有威胁到根本。
银行应该担心如何通过互联网理财的冲击来重塑自身的资金成本定价,真正迎合利率市场化的资金挑战,寻找符合自身的业务与利润增长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通过吃存贷利差来实现业务和利润的增长,这种“温室效应”迟早会成为美好的回忆。与其等到上层监管迫使你去市场上找资金,为何不利用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更多的练身机会呢。
或许,这也正是金改背后的另一层意义所在,一直都在说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不够高,只服务了一小部分客户,还有大比例的资金都通过期限错配留在了项目和资金池里,真正服务民生,实业的资本相对较少。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银监会8号文,国办107号文等监管方向,其目的之一都是为了提高金融运作的效率,用有限的资本服务更多的人群。从这个角度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在线理财,虽然总体规模不过是银行业的九牛一毛,但就趋势而言,确实起到了提升金融效率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监管层的改革意图。
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说,除了这种压制的冲击之外,银行是否就缺乏这种互联网式的创新能力呢,非也。银行也一直在朝着业务互联网化的方向发展,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线上的业务普及等,一些大行的柜面业务也已经很大程度被电子业务所替代,高的已经达到80%以上。按理说,银行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啊,没必要担心外部的互联网公司和平台把原来属于传统金融的产品“打个包”再卖给消费者,而且这种效果还很好。
但事实上,银行却在在线理财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比如现在逢人必说的余额宝,4900万客户,2500亿的规模,足可以笑傲天下。余额宝的核心功能并非完全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而是渠道的创新,在于给全民上了一堂很好的理财课。或者说,把概念放大一点讲,互联网金融成功了,即便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除了模式上的成功外,还有一点是功不可没的,那就是带来了一场全民理财的意识启蒙。这种启蒙,不亚于一场思想运动,想想,一个互联网平台在短短半年内就能培育出4900万客户,积小河以成江海,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基金。这如果不是带来了一场意识上的转变和社会化的传播,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对传统金融之逆袭的。银行缺少的也就是这种全民理财的决心和魄力。
理财意识的启蒙,或许是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理财市场所带来的最大贡献。正如投资者以后不仅仅是选择稳健、安全的资金存放渠道,对资金回报和理财的考虑程度会慢慢加大,直至彻底放下对银行活期定期存款的期望,在整体公平、多元化的资金投向渠道中选择适合自己投资倾向和风险的体系外理财渠道。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对互联网金融是福音,对传统金融则是一种倒逼转型的压力。即便利率市场化不来,银行也必然会在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下逐步抬高资金成本,及时不抬高,客户的钱都到互联网金融了,就很有可能变成银行向互联网金融融资了,彻底变成了资金的后台运作方。
银行推理财,为融资不为理财意识
或者有人要说了,银行也有理财啊,但和目前市场上各种在线理财相比,银行的理财都显得不那么亲民,动机也不那么纯正。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开发理财业务,一是为了满足自有集团客户的体外融资需要(在银行授信额度已满或者达不到银行融资要求的情况下,由信托或者券商等资管方来设立具体的资产池项目,然后由银行代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少量满足投资者较高回报的投资需求。注意,只是少量,毕竟大多数人还不能做到银行的5万元或者更高门槛的投资起点要求。可以看出,即便是银行的理财,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银行业务的需要,取悦于大客户,而不是为了真正满足全民的理财需求。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理论上来说,银行在这之前有大把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客户战略,在做好大客户生意的同时,尽量为小众客户带来更多收益。但是很可惜,在存贷利差的保护下,银行失去了服务好零散小额客户的动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一种帕累托次优的选择。在这种融资成本与收益被政策圈定的情况下,银行可以稳定收益,而理财产品也只能是服务于这种固定的业务模式,带不来更多的正面效果,也发挥不了互联网在线理财的理财启蒙作用。
互联网理财意识:收益简单、通俗易懂
目前的各种宝,BAT的在线理财,基本都是衔接基金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所谓的货币市场,就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存单以及部分债券等,收益相对稳定,随着当时资金市场的松紧程度而波动。简单点说,在线理财从客户融过来的钱,大多数还是投资于银行的存款,只不过银行愿意给出更高的资金成本,这也就有了余额宝年收益率最高时有7%左右的原因,彼时上海shibor拆借利率也早已达到或者超过这一水平,所以没必要太过惊讶。
互联网理财的作用就是通过积少成多,汇小流以成江海,然后合力产生拳头般的力量,并由专业的平台代表来和银行等融资方进行对等的谈判。本质上是利用了资金的运作逻辑,规模越大,议价能力更强,同时满足了小众投资者的理财需要。虽然过程复杂,平台方和融资方之间的系统对接,资金匹配都事先通过流程设计确定,并满足资金兑现的最大峰值;但在面对理财者的C端,过程是简单的,收益是明显的,赎回也是十分轻松的。也许这种收益简单,通俗易懂也正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理财不再成为一种专业,不再是懂行者的专利,而是普通大众的共同需求,互联网把这个门槛降低了,把这个渠道磨平了。如果再用传统金融的客户分类方法,按照资产和规模的大小来划分三六九等,按照客户的知识水平来供给产品,那么客户的体验就永远不能做到真正的全民。在互联网上,没有所谓的客户等级,没有资金规模大小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均沾的投资收益权和一视同仁的服务。互联网取代了人的主观,用客观的数据集成和批量化运作来实现了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合理嫁接。
理财启蒙,对传统金融的积极意义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全民理财意识,给银行带来了某些烦恼,但就银行业整体的效率提升是有某些积极意义的。最简单地说,银行获取资金的通道发生了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必然要面临资金成本的上升,互联网理财不过是提前给他们打打预防针。就银行眼前140万亿的资产来说,确实没必要太过担心互联网金融的所谓“致命”威胁,毕竟眼前的威胁只是某些渠道上的,没有威胁到根本。
银行应该担心如何通过互联网理财的冲击来重塑自身的资金成本定价,真正迎合利率市场化的资金挑战,寻找符合自身的业务与利润增长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通过吃存贷利差来实现业务和利润的增长,这种“温室效应”迟早会成为美好的回忆。与其等到上层监管迫使你去市场上找资金,为何不利用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更多的练身机会呢。
或许,这也正是金改背后的另一层意义所在,一直都在说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不够高,只服务了一小部分客户,还有大比例的资金都通过期限错配留在了项目和资金池里,真正服务民生,实业的资本相对较少。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银监会8号文,国办107号文等监管方向,其目的之一都是为了提高金融运作的效率,用有限的资本服务更多的人群。从这个角度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在线理财,虽然总体规模不过是银行业的九牛一毛,但就趋势而言,确实起到了提升金融效率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监管层的改革意图。
- 实战:客服要如何提高询单转化率?
- 京东大促遭华硕撤摊 渠道与厂商再博弈
- 网络举报要堵也要疏
- 李彦宏谈中美互联网差异:网购盆花两周才到
- 创投教父威尔逊谈互联网泡沫
- 谷歌收购网络安全公司Spider.io 打击广告诈骗
- 当传统金融遇上互联网
- 寻找生命奇迹 百度寻人功能上线
- 快播王欣吐槽:电视屏加盒子就是互联网电视了吗
- 12家公司“抢夺”快递牌照
- 后史玉柱时代的巨人网络
- 曝阿里百度关系解冻 秘密重启广告合作
- 阿迪达斯在淘宝打假困境:小网店难被清除干净
- 微信基金在线交易平台上线
- 北京第一家P2P金融平台网金宝跑路:2月上线
- 科技博客AllThingsD团队将离开道琼斯
- 淘宝“最难就业季”启动电商招聘
- 谷歌钱包登陆iPhone!
- 谷歌报信:美国男子因Gmail内容涉儿童色情被捕
- 全国最大网游盗号案:36名黑客盗上亿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