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nt

聚美优品赴美IPO “假货”仍是关键隐忧

您现在的位置: 摘星网络_临沂网站建设优化 > 网站制作 > 业内资讯 >

  继京东之后,今年国内又有一家电商企业启动了赴美上市之路。
  2014年4月12日凌晨,聚美优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计划通过IPO交易筹集最多4亿美元资金,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挂牌,股票交易代码为“JMEI”。对此,聚美优品方面表示,尚未了解到有关IPO的具体情况。
  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聚美优品一直保持爆发式的增长态势,目前已经连续7个季度实现盈利。但业内人士认为,聚美优品赴美上市需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按照聚美优品目前的实力和体量,4亿美元的IPO融资额相对较高,上市失败或者破发的风险增大。其次,如何保证100%无假货也是聚美优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盈利的逻辑
  作为一家垂直行业的B2C网站,聚美优品以团购模式切入化妆品电商行业后,迅速拓展商城业务,目前定位在“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创办之初,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给聚美优品的第一笔投资是18万美元,2011年红杉资本等几家VC共投入1300万美元,此后聚美优品没有拿过一分钱的融资直至启动IPO。
  从招股说明书来看,聚美优品计划通过IPO交易筹集最多4亿美元资金,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挂牌,股票交易代码为“JMEI”。高盛(亚洲)、瑞士信贷和摩根大通等担任其IPO承销商。
  “聚美优品现在选择上市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在背后的驱动。投资商走过这几年后需要套现,而且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类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比如唯品会,接下来包括京东等也纷纷扎堆在美国上市,以资本炒作和资本回报来说,预期应该还是不错的。另外,聚美优品连续7个季度实现盈利,具备了一定的上市条件。”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聚美优品于2010年3月上线运营,启动资金为1300万美元。2011年净亏损为402.9万美元。2012年实现盈利,净利润为810.4万美元。
  聚美优品之所以能够在成立仅近两年后便步入盈利式轨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闪购模式”,其以闪购精品化妆品网站的形式存在,吸引了大量对价格相对不够敏感、但对于品牌忠诚度很高的用户。这是一个被证明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在美国有母婴闪购网站Zulily,在中国有唯品会。在唯品会以闪购为主营业务创立的前3年,其公开披露数据显示复合增长率高达800%。而在2013年唯品会的总营收已增长至17亿美元,增幅高达145%。
  实际上,在唯品会之后,众多模仿者纷纷入局,包括当当网尾品会、天猫名品特卖、京东“红”闪购平台等,将闪购模式推向高潮。据唯品会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在国内做闪购的网站是有一些,但是规模没有我们那么大。虽说闪购的门槛并不高,但要做好还是很看能力和实力的。一方面,唯品会起家比较早,在闪购模式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其次就是我们的整个运营、团队比较完善,很多买手都是从线下实体百货店来的,很有经验。未来还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推出独立的奢侈品网站。”
  此外,低费用率则是另一个关键。对于电商行业而言,客户获取、物流这两部分会耗费大量资金,所以只有捕捉到高毛利率的品类,建立起规模效应,并且控制客户获取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才有可能盈利。聚美优品2013年的毛利率是24.5%,与唯品会基本持平,其相比京东9.9%的毛利率滋润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聚美优品的计划融资金额是4亿美元,与新浪微博相当。而对比一些更为成熟的公司,如去哪儿网当时的计划融资金额是1.25亿美元,58同城的计划融资金额是1.9亿美元等,有业内人士担忧按照聚美优品目前的实力和体量,4亿美元的融资金额相对较高,上市失败或者破发的风险增大。不过,在张毅看来,4亿美元的融资对于聚美优品这样一个平台还是比较合理,毕竟聚美优品是做实物电子商务的,要加强供应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三个方面都是要花大钱的,所以和新浪微博、去哪儿网等没有可比性。
  “假货”的风险
  来自全球企业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报告显示,中国美妆产品行业零售销售总额从2010年的136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3年的2209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7.5%。到2018年,预计这一销售额将达到4318亿元人民币。在此期间,线上美妆电商的份额也会逐渐上升,由2010年在线B2C美妆产品销售额占中国美妆产品零售销售总额的1.3%上升至2013年的10.2%,到2018年该比例预计将增长至21.9%。
  由此可见,中国美妆电商行业正在呈现上涨趋势,而且用户需求十分旺盛,在客观上为聚美优品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市场前提。聚美优品营收额也从2011年的0.92亿美元,飙升至2013年的8.17亿美元,上涨近8.85倍。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美妆电商行业里,一直未能解决一线大牌的授权问题,有时会深陷假货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