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和Lyft是如何使得美国人互相信任的?
近年兴起了分享经济,Airbnb、Lyft、Uber、RelayRides等相关公司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让陌生人使用自己诸如汽车、房屋的重要资产。他们何以会敢于参与那种数年前还被认为很冒险的活动呢?国外媒体近日撰文深入分析了分享经济背后的信任机制演变,讲述Airbnb和Lyft是如何促使美国人彼此信任的。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分享经济
瑜伽教练辛迪·马尼特(Cindy Manit)在2012年8月注册成为Lyft司机。该拼车应用公司旨在让任何人都可以将他们的汽车变成临时出租车。如今,Lyft拥有数千名司机,已获3.33亿美元风融资。它被认为是当下的分享经济(企业提供平台供个人租赁他们的东西或者劳动力)的代表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分享经济已经从边缘运动演变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像Airbnb、Uber这样的相关公司时不时就被卷入即将IPO的传闻当中。
分享经济强势兴起,让监管机构和经济学家们措手不及,他们仍在竭力搞懂它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已显而易见:众多的相关公司使得我们纷纷参与5年前还被视为冒险的行为。
我们会乘坐陌生人的汽车(Lyft、Sidecar、Uber),会欢迎陌生人居住在我们的闲置房子当中(Airbnb),会将我们的小狗寄养在陌生人家中(DogVacay、Rover),会在陌生人的家中共餐(Feastly)。我们允许陌生人租用我们的汽车(RelayRides、Getaround)、船艇(Boatbound)、屋子(HomeAway)和电动工具(Zilok)。我们信任素未谋面的人,愿意与之分享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我们的个人体验以及我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由互联网驱动的亲近的新时代。
文化突破
这并不只是经济上的突破。它是一种文化上的突破,由一系列复杂的机制、算法、具体奖惩系统促成。它是在eBay开创的个人对个人的市场基础上的一大跃进:一整套促使及鼓励我们相互信任的数字化工具。
30岁的马尼特看起来很弱小,不过她说她在搭载Lyft乘客时从不害怕,从未感到过不自在。“乘客并不只是街上的陌生人。”她说。Lyft乘客必须将他们的账号捆绑Facebook个人资料;他们提出搭乘请求时,马尼特的手机上就会出现他们的照片。每一位乘客都经过之前的Lyft司机的打分,因此马尼特能够识别并避免那些评分低的用户。乘客注册时也必须提供信用卡信息,因此司机在他们上车之前就能获得车费。
在学者眼里,马尼特信任门槛很低。她的亲朋好友也认为她的行为很危险。
这种怀疑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也难怪部分分享经济公司高管认为他们的使命并不只是建立起一项业务,还包括从根本上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称,正如传统互联网帮助陌生人在线上进行会面沟通,现代互联网能够连接现实世界的个人和社群。“人们彼此相连的程度还低于他们的需求。”纽约大学教授Arun Sundararajan表示,“分享经济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帮助搭建那种桥梁。”Lyft联合创始人约翰·齐默(John Zimmer)称,人们渴望现实的人际互动,现在有机会利用技术来促成这一点。
然而,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2%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人们普遍值得信任,该比例较1972年时的46%明显下降。2013年10月的调查也显示,只有41%的受访者“非常信任”或者“有点信任”他们请到家做事的人,只有30%信任给他们刷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的收银员,仅19%信任旅行在外时遇到的人。
信任机制的演变
当然,我们每天都要跟陌生人进行商业来往。我们将信用卡递给店员,接受从未见过的出租车司机的搭乘……不过每一笔这样的交易都有一系列复杂的条规、担保和可追溯到工业革命时代的保险制度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那之前,美国人则是聚集于小村庄和农业社区进行交易,民众之间建立了多年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大家彼此认识的经济体系中,人们自然会相互友好对待:毕竟一旦名声败坏,全村人都会知道。这种体系让生意来往变得比较容易展开。
这一切到了19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美国人从小镇迁往大城市,小商户为大企业所取代,本地市场让位于全美经销商。突然之间人们不能够依赖人际联系或者文化规范来保障他们的交易:他们并不认识甚至从未见过与其做生意的人。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分享经济
瑜伽教练辛迪·马尼特(Cindy Manit)在2012年8月注册成为Lyft司机。该拼车应用公司旨在让任何人都可以将他们的汽车变成临时出租车。如今,Lyft拥有数千名司机,已获3.33亿美元风融资。它被认为是当下的分享经济(企业提供平台供个人租赁他们的东西或者劳动力)的代表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分享经济已经从边缘运动演变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像Airbnb、Uber这样的相关公司时不时就被卷入即将IPO的传闻当中。
分享经济强势兴起,让监管机构和经济学家们措手不及,他们仍在竭力搞懂它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已显而易见:众多的相关公司使得我们纷纷参与5年前还被视为冒险的行为。
我们会乘坐陌生人的汽车(Lyft、Sidecar、Uber),会欢迎陌生人居住在我们的闲置房子当中(Airbnb),会将我们的小狗寄养在陌生人家中(DogVacay、Rover),会在陌生人的家中共餐(Feastly)。我们允许陌生人租用我们的汽车(RelayRides、Getaround)、船艇(Boatbound)、屋子(HomeAway)和电动工具(Zilok)。我们信任素未谋面的人,愿意与之分享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我们的个人体验以及我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由互联网驱动的亲近的新时代。
文化突破
这并不只是经济上的突破。它是一种文化上的突破,由一系列复杂的机制、算法、具体奖惩系统促成。它是在eBay开创的个人对个人的市场基础上的一大跃进:一整套促使及鼓励我们相互信任的数字化工具。
30岁的马尼特看起来很弱小,不过她说她在搭载Lyft乘客时从不害怕,从未感到过不自在。“乘客并不只是街上的陌生人。”她说。Lyft乘客必须将他们的账号捆绑Facebook个人资料;他们提出搭乘请求时,马尼特的手机上就会出现他们的照片。每一位乘客都经过之前的Lyft司机的打分,因此马尼特能够识别并避免那些评分低的用户。乘客注册时也必须提供信用卡信息,因此司机在他们上车之前就能获得车费。
在学者眼里,马尼特信任门槛很低。她的亲朋好友也认为她的行为很危险。
这种怀疑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也难怪部分分享经济公司高管认为他们的使命并不只是建立起一项业务,还包括从根本上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称,正如传统互联网帮助陌生人在线上进行会面沟通,现代互联网能够连接现实世界的个人和社群。“人们彼此相连的程度还低于他们的需求。”纽约大学教授Arun Sundararajan表示,“分享经济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帮助搭建那种桥梁。”Lyft联合创始人约翰·齐默(John Zimmer)称,人们渴望现实的人际互动,现在有机会利用技术来促成这一点。
然而,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2%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人们普遍值得信任,该比例较1972年时的46%明显下降。2013年10月的调查也显示,只有41%的受访者“非常信任”或者“有点信任”他们请到家做事的人,只有30%信任给他们刷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的收银员,仅19%信任旅行在外时遇到的人。
信任机制的演变
当然,我们每天都要跟陌生人进行商业来往。我们将信用卡递给店员,接受从未见过的出租车司机的搭乘……不过每一笔这样的交易都有一系列复杂的条规、担保和可追溯到工业革命时代的保险制度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那之前,美国人则是聚集于小村庄和农业社区进行交易,民众之间建立了多年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大家彼此认识的经济体系中,人们自然会相互友好对待:毕竟一旦名声败坏,全村人都会知道。这种体系让生意来往变得比较容易展开。
这一切到了19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美国人从小镇迁往大城市,小商户为大企业所取代,本地市场让位于全美经销商。突然之间人们不能够依赖人际联系或者文化规范来保障他们的交易:他们并不认识甚至从未见过与其做生意的人。
- 李彦宏谈中美互联网差异:网购盆花两周才到
- 12家公司“抢夺”快递牌照
- 谷歌报信:美国男子因Gmail内容涉儿童色情被捕
- 科技博客AllThingsD团队将离开道琼斯
- 淘宝“最难就业季”启动电商招聘
- 快播王欣吐槽:电视屏加盒子就是互联网电视了吗
- 微信基金在线交易平台上线
- 寻找生命奇迹 百度寻人功能上线
- 曝阿里百度关系解冻 秘密重启广告合作
- 实战:客服要如何提高询单转化率?
- 谷歌钱包登陆iPhone!
- 谷歌收购网络安全公司Spider.io 打击广告诈骗
- 后史玉柱时代的巨人网络
- 当传统金融遇上互联网
- 全国最大网游盗号案:36名黑客盗上亿帐号
- 网络举报要堵也要疏
- 北京第一家P2P金融平台网金宝跑路:2月上线
- 阿迪达斯在淘宝打假困境:小网店难被清除干净
- 创投教父威尔逊谈互联网泡沫
- 京东大促遭华硕撤摊 渠道与厂商再博弈